已屏蔽 原因:{{ notice.reason }}已屏蔽
{{notice.noticeContent}}
~~空空如也
经典贴文之:DIY高准确度电压基准
本帖最后由 虎哥 于 2014-2-18 00:37 编辑

本系列经典的文章由BG2VO多年前所著,目前从未被超越,帖到KC供大家参考。


第一部分,概述
电子电路的电压基准最早是用稳压二极管,利用了二极管反向击穿后的非常陡的雪崩电压特性来进行电压稳定,比如国产的2cw14。这类稳压管小电压的具有比较大的负温度特性,高电压的具有较大的正温度特性,稳定度和噪音也比较差。但由于结构简单、非常便宜,目前还广泛用于要求不高的场合。
后来国内高精度的场合大量使用补偿的稳压二极管,用正偏二极管的负向温度系数抵消稳压二极管的正温度系数,2dw7c(后来改型为2dw232)是最典型的高精度的,温度系数小到0.005%/c,即50ppm/c。总体精度为0.1%级别的。
再后来,能带隙(bandgap)集成电路大量出现,比如最常用的lm385-1.2(温漂30ppm/c,电流范围大)、tl431(并联稳压),广泛用于各种电源和电子电路中。另外,伴随着方便且价廉的三端稳压器的大量使用(比如7805,温飘不到1mv/c,噪音大约80uv),使得电源供电水平大大提高。

图1、2,一些常见的稳压管和基准(图上自左向右与表中从上到下对应)
206100.jpg
206123.jpg

图3,hp3456a 六位半万用表内基准板,用的就是lm399类型的基准(lt1826-1249-5)。据说hp3457a(6 3/4位万用表并可扩充到7又3/4位)内部基准与这个完全一样。
206311.jpg

图4,从我的hp 34401a(6位半万用表)的维修手册中可以看到,电路图明确标明基准u403是lm399,而元件列表中的生产部件号正是1826-1249。
206312.jpg

第二部分,高精度电压基准器件
但是,作为电压基准,是需要精确保存并复现电压值的,因此要求更高一些,比如:
1、温度漂移要很低,比如10ppm/c以下,甚至1ppm/c
温度是电压变化的大敌,为了对付温飘一般采用两种方法:
a、补偿。有的用电路来补偿,高端的用数字方法,把器件的温度特性记录下来,然后烧到rom里用d/a输出相反的信号来补偿,可以做到1ppm/c
b、恒温。这是比较彻底的解决办法,大部分用片内恒温,也有的是片内提供加热和感温器件需要外部电路配合。也有的干脆做恒温器。

2、长时间漂移(老化)要小,比如每年不变化不超过100ppm,甚至20ppm以下。而对于普通的稳压器件往往不规定老化指标
解决老化的方法,主要是器件的制作工艺,比如深埋。另外,还要进行老化、筛选和选择适当的电路。

3、噪音要低。高准确的电压设备(比如高精度万用表)分辨力高,如果噪音大,那么后几位将总在变动。这就象测量河水的水位,但水位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就很难测准。

目前用的比较多的高精密的基准大多都是深埋型恒温的,比如:
a、lm399,这个是恒温和稳压一体的,4脚to46小金属封装,但外边套上一个白色塑料保温罩,比3dg12还要大一些。
lm399广泛用于要求比较高的校准器、电压源和高档万用表里做基准,温度系数不大于2ppm/c(典型0.3ppm/c),稳定度大约每年20ppm(厂家指标每1000小时20ppm),噪音7uvp-p。hp广泛使用的6位半万用表,里面用的就是lm399。
lm399的问题就是工作温度太高而且不可改变。由于外界温度接近恒温温度后恒温将失去作用,而为了抗恶劣环境,因此lm399把恒温温度设置到85c-90c。这样不仅功耗大,更重要的是老化严重,噪音也高。温度高带来的热电动势也高。
当然,lm399也是不同的,有不同的厂家在生产,也有lm299、lm199,还有经过老化或筛选的lm299-20(表示1000小时老化不超过20ppm)等,特性也不太一样。

b、ltz1000,这个是目前最好的器件,是线性公司开发的高准确度基准,采用深埋技术达到高稳定度,同时片内集成了温度传感器和加热器,温度系数达到0.05ppm/c,而且由于控制部分在片外,因此恒温温度可以随意调节。稳定度每年3ppm(3σ),噪音1.2uvp-p,这个指标可以认为比lm399高了一个数量级,因此主要用于高准确度的标准发生器、电压基准和8位半万用表中。但是,好的器件还要求好的电路和好的使用环境。在hp/agilent 3458a万用表中,由于出于工作环境的考虑,把工作温度设置为90度,因此特性受到影响,比如老化、噪音、开机重复性等指标都不是太好,以至于本来3ppm/年的基准器件,在万用表的电压稳定度指标上却是8ppm/年!
数据手册:
XXXXXXXXXXXXXXXXXXXXX/pc/XXXXXXXXXXXXXXXXXXX?navid=h0,c1,c1154,c1002,c1223,p1205,d3044

c、其它基准
---我的fluke 335d(10ppm准确度),里面用了德州仪器(taxas)的一个黑色的体积比较大的恒温基准,没找到资料。
---datron公司生产的zn21,电压9.8v,稳定度5ppm/年,国内有人在用。

图1、lm399,早期用4个lm399(其实有两只lm299)组装的电压基准。这个是1997年年初做的,一直是我最好的标准,当时独出心裁想弄4个搞并联,增进稳定并减少噪音。后来在2000年到2003年,国内杂志上发现有用lm399和类似基准4只进行并联的报道。
206102.jpg

图2、早期做的“冷”基准。分别用lm329ah、lh0070-1和lm369dn,为了减少温度漂移,采用微功耗设计。电源变压器的空载电流只有5ma。这个基准的最大优势就是不用预热,开机就可以用,并且由于发热非常小,使用很长时间也不漂移,并可以互相参照。
206104.jpg

图3、fluke 335d内部基准
206105.jpg

图4、ltz1000,等待使用。
206106.jpg

图5、hp/agilent 3458a八位半万用表内部基准板,也是采用ltz1000
206107.jpg

第三部分,计量部门用的最高级的固态电压基准
电压基准最早用硫化镉(饱和)标准电池,标称电压1.018v,稳定度普通好一些的10ppm/年,更好的1ppm/年,而最好的控温标准(10只组)可以达到0.1ppm/年。标准电池的弱点是对温度变化敏感,不仅温度系数大(40ppm/c),而且一旦温度变化后,电压的变化有滞后且很难恢复,因此需要长期的高稳定度、高准确度的恒温。另外,标准电池不可倒置,怕晃动,因此不便于携带运输。1v左右的电压也有些低,使得接触热电动势的误差不容易克服。

国际上80年代、国内90年代开始大量采用固体(半导体)标准,具有体积小,电压高(10v),携带运输方便等特点,准确度达到1ppm之内,好的(久经考验的、多组的)可以达到0.1ppm之内,短期特性更好,因此广泛做为地区标准和传递标准使用。之所以采用10v电压为基准,是因为10v附近的电压的质量最好,也容易测量,同时也是10的整数次幂,与常见的校准器、万用表的基本量程接近。

90年代后国际上电压基准采用了约色夫森结(jvs),这是一种低温量子效应的自然基准,只要有条件就可以独立复现,电压开始是10mv,然后很快增加到1v,最后固定在10v。准确度达到0.01ppm甚至更高。由于价格昂贵、运行费用高,因此一个国家也没有几套,主要做原始基准来校验各种次级标准。正因为jvs的出现,标准电池作为保持电压的基准的作用大大削弱,而固态基准的短期稳定性好,便于运输传递,因此标准电池日见淘汰。

目前计量单位广泛采用的固态基准有:
(这些基准都是10v为主,尽管有1v或1.018v,但为分压输出,指标差)
a、英国datron公司的4910/4911/4912,1-2ppm/年。4910是4个独立的基准放到一个机壳内,内部基准采用了linear的ltz1000ch,7v到10v升压采用了先进但复杂的pwm方式,生产于80年代到90年代,二手市场偶见。我目前(2007年9月)进了一台。

b、美国fluke公司从1983年开始生产的第一代老基准,732a,稳定性6ppm/年,后来新的732a有所改进指标提高到3ppm/年。(其实,fluke还有更老的比如730a、731a,但性能一般,很少见)。我国曾进口很多,作为国家、各大区级别的电压基准,目前很多单位仍然在用。国际上用的也很多,但现在逐步被更好的基准淘汰,因此二手市场常见。fluke公司自己的电压标准就从1984年从几十只饱和电池切换到4只732a保存(后来有更新)。我自己一直想进个二手的,毕竟这个是最流行的最经典固态基准,但一直头痛其巨大的体积(深度650mm!重量12.3kg),直到后来添置了仪器柜子后才买了一个。732a内部基准用的是motorola的参考放大器sza 263。

c、fluke公司的第二代基准,723b,1992年发表,稳定性为2ppm/年,现在仍然在生产,报价7万多,体积比732a小了不少(深度406mm,重量5.9kg),而且可以4只成组,年稳定性可达1.2ppm,国内也进口了不少组。
无论是732a还是732b,其基准元件都是采用了深埋补偿型稳压管,通过内部的恒温槽来保证所需要的运行条件。并把其它关键器件(参考放大器、分压器)也密封在恒温槽里,这样的系统对温度变化尽管不敏感,但需要长时间通电保持(否则,断电恢复差异可达到0.5ppm之多),因为其基准器件也工作于高温,经受不起冷热的变化,使用条件比较严格。早期的732b仍然沿用sza 263,但后期的改成了linear公司的ltflu-1作为基准。

d、fluke的第三代基准7000系列,最早是wavetek公司收购datron后利用其491x系列的技术于1998年开发7000系统,根据所配的数量(单:7000m,四个:7004n,十个:7010n)指标为1ppm-1.8ppm/年不等。这系统采用的核心基准器件就是ltz1000,而且工作在相对低的温度:45度,所以对掉电不太敏感,而且采用所谓“退磁”技术,能够大部分恢复掉电前的状态。
2000年wavetek被fluke收购,这个基准就带了过来成为fluke的了,而且基本没有改动。这个系统体积比较小(深度290mm、重量2.1kg)。同时带过来的还有其8位半的1281万用表,这个本来我看好了深圳一家二手的,但找人去买的时候发现是坏的!fluke在英国把1281改造成了目前世界顶级的8位半:8508a。以前fluke还真的没有自己的8位半万用表。

图1、datron 4910,被认为是最稳定的固态基准(之一)。
919542165016.jpg

图2、fluke早期的732a,在其基准实验室,估计是在做基准、做测试、做老化、做样子。
206108.jpg

图3、二手市场上的732a。价格一般700usd左右
206109.jpg

图4、fluke后期的732b,4个松散组合成734a,报价27万到35万。
206110.jpg

图5、6,fluke最新的7000系统,单个价格5万多,最多可以10个组成一套系统(紧密组合)
206111.jpg

206112.jpg


图6、fluke近期的电压基准实验室。前景稍微模糊的大罐子是约色夫森结基准,架子上还有10多个732a,而右下角部分已经被更小的732b替代了不少。架子上边有一套7000系统,右上角是低热电动势多路开关。
206113.jpg

图7,10v固态电压标准比较表。
(后面给出ltz1000的典型/理想值,以及我自己的目标)
206444.jpg


文号 / t63967

盖世豪杰
名片专栏发私信
学术分 39
总主题 1582 帖总回复 13109 楼拥有证书:专家 进士 学者 机友 笔友
注册于 2005-08-24 21:16最后登录 2024-04-20 01:29
主体类型:个人
所属领域:无
认证方式:身份证号
IP归属地:未同步

个人简介

刘 虎

创新工程局主席

文件下载
加载中...
{{errorInfo}}
{{downloadWarning}}
你在 {{downloadTime}} 下载过当前文件。
文件名称:{{resource.defaultFile.name}}
下载次数:{{resource.hits}}
上传用户:{{uploader.username}}
所需积分:{{costScores}},{{holdScores}}下载当前附件免费{{description}}
积分不足,去充值
文件已丢失

当前账号的附件下载数量限制如下:
时段 个数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f.fileCount}}
视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仅供内部学术交流或培训使用,请先保存到本地。本内容不代表科创观点,未经原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音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投诉或举报
加载中...
{{tip}}
请选择违规类型:
{{reason.type}}

空空如也

插入资源
全部
图片
视频
音频
附件
全部
未使用
已使用
正在上传
空空如也~
上传中..{{f.progress}}%
处理中..
上传失败,点击重试
等待中...
{{f.name}}
空空如也~
(视频){{r.oname}}
{{selectedResourcesId.indexOf(r.rid) + 1}}
处理中..
处理失败
插入表情
我的表情
共享表情
Emoji
上传
注意事项
最大尺寸100px,超过会被压缩。为保证效果,建议上传前自行处理。
建议上传自己DIY的表情,严禁上传侵权内容。
点击重试等待上传{{s.progress}}%处理中...已上传,正在处理中
空空如也~
处理中...
处理失败
加载中...
草稿箱
加载中...
此处只插入正文,如果要使用草稿中的其余内容,请点击继续创作。
{{fromNow(d.toc)}}
{{getDraftInfo(d)}}
标题:{{d.t}}
内容:{{d.c}}
继续创作
删除插入插入
插入公式
评论控制
加载中...
文号:{{pid}}
加载中...
详情
详情
推送到专栏从专栏移除
设为匿名取消匿名
查看作者
回复
只看作者
加入收藏取消收藏
收藏
取消收藏
折叠回复
置顶取消置顶
评学术分
鼓励
设为精选取消精选
管理提醒
编辑
通过审核
评论控制
退修或删除
历史版本
违规记录
投诉或举报
加入黑名单移除黑名单
查看IP
{{format('YYYY/MM/DD HH:mm:ss', toc)}}
ID: {{user.u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