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稱『魚泡泡』的魚鰾有什麼功能?300多年來,國內外的各種教科書幾乎一致認為:魚用改變魚鰾中空氣的多少,來控制魚在水中浮力的大小,從而在水中自由沈浮。然而,這個傳統論斷卻被上海的中學生證明是錯誤的。
最近,上海的5名中學生在向明中學黃曾新老師的指導下,通過大量觀察和實驗,推翻了魚鰾功能的傳統說法。他們提出:魚在水中主要靠魚鰭而非魚鰾來控制昇降;魚鰾在魚身上的功能是降低魚的身體比重,而且這個功能是在進化中形成的,魚並不能有意識控制魚鰾中的空氣多少。這一新的論斷已被多位專家肯定。
上海市動物學會秘書長倪兵、華東師范大學魚類研究專家周忠良教授均表示:黃曾新老師及其學生經過探索對魚鰾功能的發現是正確的,中學生能用學習過的知識和實驗方法去探索生活中發現的問題,非常有意義。
據黃曾新介紹,認為『魚用改變鰾中兌體多少,從而控制魚在水中受到浮力大小,使魚能夠在水中自由沈浮』的傳統觀點,是17世紀佛羅倫薩科學院的科學家們開始提出的,正式提出這個論斷的人是波雷裡教授,時間在1685年。在以後的300多年裡,雖然有人對這種說法表示過異議,但由於沒有系統地進行科學論證,影響不大,無法變動這個早已生根於人們心中的基本概念。在各國學校教科書裡也基本上一直沿用傳統的論斷。
2008年7月開始,黃曾新帶領上海位育中學慎悅、向明中學羅軼敏、汪浩、崔亦晨和市西中學的陳冰共5名中學生成立了一個科研小組,進行了科學探究。
他們去花鳥市場與菜市場觀察魚的沈浮方式,首先發現幾乎沒有一種魚有垂直昇降功能。潛水艇由於可以通過改變壓水艙內水氣比例而變化潛水艇的比重,從而可以垂直昇降,而魚沒有這種昇降方法,它們都是用向前游動的方式,或向前上游,或向前下游,來達到昇降效果。這是什麼原因呢?大家仔細觀察分析後一致認為魚的昇降主要靠鰭這個邉悠鞴佟S绕涫切伥捙c腹鰭。
許多魚的前進動力靠尾鰭的左右擺動,也有靠胸鰭腹鰭的擺動;但魚的昇降主要靠胸鰭腹鰭的不同擺動方式。這如同鳥向前飛時靠扇動翅膀不同方式控制向前上方飛行還是向前下方飛行。
其次,他們通過實驗反復論證,幾乎沒有一條魚在向下游時先用嘴向外吐氣以減少魚鰾中氣體,使其浮力下降而下沈。學生同時也提出在魚向上游時如何使魚鰾內氣體增加而擴大體積增加浮力的問題。難道水中的微量氣體能達到效果嗎?有人提出有資料講魚鰾有氣體彎透功能,能使肌肉與血流中氣體充實到魚鰾中。但這個小組馬上否定了這一觀點,因為魚的總體浮力是靠其肌肉,骨骼,血與鰾。其他器官中的氧流入鰾中,其總比重是不變的。
他們再從魚鰾結構進行觀察與分析研究發現:許多河魚鰾剖殺取出幾乎個個充足飽滿,沒有呈乾癟狀態;許多魚鰾沒有出氣孔,用手壓不會變癟,而且放半天也不會癟,它沒有氣管通入魚口中;魚鰾上沒有肌肉與神經,魚無法使其排氣;魚鰾沒有滲透氣功能,在長時間受壓時也不會向外排氣。這進一步證實:魚並不是靠增加或減少魚鰾裡的氣體來控制上下游動的。
那麼,魚鰾在魚身上正確的功能是什麼呢?研究分析的結論是:降低魚在水裡的比重。理由是:我們可以觀察到魚缸內的魚可以全身不動,但它能不沈也不上浮。這說明它的整體比重與外界水一樣大。而如果將魚肉、魚骨、魚鱗取下放入水中一定會下沈,這說明取掉鰾的魚比重比外界液體大。而魚必定通過鰾纔能達到整體比重與外界水一樣大的效果。這個功能是魚在進化過程中生成的,是魚無意識的不能控制的。例如人的心跳是為了血液循環,但人不能有意識去控制協調它一樣。如果魚沒有鰾,它為了向上游,或為了保持在某一水層上就必須不停地游。這樣體力消耗會很大,沒有鰾的魚就被有鰾的魚自然淘汰了。
這個研究小組經過反復實驗還對其他有關魚鰾問題作出了如下科學解釋:
——為什麼鯊魚沒有鰾?這是因為鯊魚是軟骨魚,它的骨骼比重小,可以用肝中脂肪比重小於水來取代鰾的功能。
——為什麼一般河水魚的鰾比海水魚的鰾大,而且多為兩個鰾?這是因為河水比重比海水小,要求河水魚的比重比海水魚的小。所以對鰾的功能要求更大,河水魚的鰾更大纔能使它與外界水比重保持一致。兩個鰾比一個鰾克服鰾直徑過大的問題。
——為什麼有時魚體積小而鰾大,有些魚大而鰾小?這與魚的骨頭多少、骨頭比重大小、含鱗量多少、游速快慢、魚內脂肪多少等有關。凡是魚骨多爾硬,鱗多而重,游速慢,脂肪少的魚,以及河水魚,魚鰾相對較大。
——為什麼黃魚、帶魚肚內不見有鼓著的魚鰾?這是因為深海魚生活在海底,水壓大,魚鰾耐壓也大。一旦捕捉出水面魚鰾會立刻膨脹而爆裂,我們就看到沒有『泡』的魚鰾了,並不是深海魚沒有鰾。